-
家长您好:
核心结论:缺员学校未必降低标准,但仍有录取机会
中档学校招生未满通常因地理位置、学费或竞争压力导致,但多数仍会保持基本学术门槛(尤其是核心科目成绩)。您孩子的成绩单(尤其是8年级Social Studies C)和托福70分存在一定风险,但通过策略性优化仍有机会录取。
成绩单与托福短板
1. 学术成绩风险点
- Social Studies波动:
6-7年级A-/A → 8年级C,可能被质疑**学习稳定性**或**适应能力**(尤其美国高中重视历史/社科类课程)。
- 英语持续弱势:近两年B-(对应GPA约2.7-3.0)叠加托福70分(约CEFR B1水平),可能被认为英语能力不足以应对全英文授课。
2. 学校招生策略推测
- 缺员≠放水:多数中档学校仍会筛选学生以确保毕业率与口碑,但可能对非核心科目成绩更宽容。
- 关注“匹配度”:若学生其他方面(如数学/理科成绩、艺术体育特长)突出,学校可能选择性忽略部分短板。
录取概率提升策略**
1. 针对性解释成绩波动
- 8年级Social Studies低分原因:
在申请材料附加说明(Additional Information)中,用1-2句话客观解释原因(如“适应新学习模式”、“家庭搬迁影响”),并强调后续改进(如9年级相关科目成绩回升)。
- 英语成绩与托福的关联性:
若托福70分是首次裸考成绩,可注明“计划近期重考并预估90+”,或提交多邻国(Duolingo)成绩(部分学校接受且出分快)作为补充。
2. 强化其他学术亮点
- 突出理科/数学成绩:若数学、科学类课程成绩稳定在A-以上,可引导招生官关注STEM优势。
- 提交项目作品:如社会研究类课题报告、历史调研论文(即使8年级得分低,但内容扎实可展示潜力)。
3. 放大非学术优势
- 课外活动主线:
围绕某一领域深化(如社区服务、机器人竞赛、艺术创作),展现坚持与领导力(例如担任社团负责人、发起公益项目)。
- 推荐信重点:
请求班主任或课外活动导师强调责任心、抗压能力或协作精神,间接弥补成绩缺陷。 -
您说的完全是事实,美高的确存在一定数量这样的学校,所以要根据孩子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决定。比如我们有些孩子第一年没有准备充分,但家长还希望尽快出来,所以就选择了这样的学校。这些学校通常都有ESL类的课程,孩子用一年的时间适应美国的环境,也同时在ESL课程提高英语水平,第二年再转到更好的美高。这种情况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
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这个“宁缺毋滥”是很多院校的标准,但是也得看学校的档次等等,可能都缺学生,但是为什么有些学校会降低门槛,有些学校不会呢?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ESL课程,有些学校尽管你的英文不是特别强,但是学校有完备的ESL课程,所以学校可以稍微弱化一些你的英文实操能力,因为就算你的英文不是特别强,学校有信心给你补上,那么学校在选拔你的时候,考察的参数可能更多的就看你的其他方面了;相反,要是一些学校没有ESL课程,那么要是你的英文太弱的话,学校是没有能力帮助你补课的,所以没有ESL的学校可能就会坚持你的标化成绩和在面试等方面综合评估你的英文实操能力,可能你会认为是“宁缺毋滥”,因为你的英文不达标其他方面再好招办也“不敢”录取你。
所以不留遗憾就好,努力把目前你能改变的参数加强,比如你的英文标化考试可以参加,要是成绩单目前已经不是很好看了,那就也关注一些你申请的院校,是否学校会提供ESL课程,这个也是一个你可以参考的尤其事关你的录取率的参数,所以可以看一下。
最后,是否能被录取,其实还是回到你跟学校的匹配度上,毕竟我们选择学校,学校也选择我们,只有right fit才能达成一致,而且高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你还需要看看学校的资源等等是否能为你的本科申请赋能,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参数,所以一定要通盘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只看树叶不看森林”一叶障目了,这样容易走弯路。
希望以上解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祝顺利! -
缺学生的学校,只要招的学生没有捅大窟窿,可以不断地降低自己的录取下限。尤其是家长们可以注意一下,收美国本地学生的学费和收国际生学费不相等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把国际学生当成创收目标对待的。(但在管理学生上并不是这么来对待的)